在焦虑时代寻找内心安宁在焦虑时代寻找内心安宁
何为“得之坦然”?
“得之坦然”并非消极地接受现状,而是一种对收获的平和态度。当我们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时,不骄不躁;当机遇降临而有所得时,不狂不妄。这种坦然,源于对自我价值的确认,而非外在标签的加持。
记得大学时代的一位教授,年过五旬仍是个副教授,在同龄人早已评上教授的环境中,他却依然从容地读书、教书、写文章。有人替他着急,他却笑道:“做学问不是为了头衔,而是出于热爱。该来的自然会来,重要的是不辜负每一个思考的时刻。”三年后,他的一部著作获得了学界重要奖项,晋升也水到渠成。他的坦然,不是不在乎,而是不过度被结果所绑架。
“顺其自然”的智慧
“顺其自然”常被误解为消极放任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。它不是教我们放弃努力,而是提醒我们在尽力而为后,对超出控制的部分抱持豁达心态。
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,人们对控制感的过度追求恰恰是焦虑的重要来源。当我们试图掌控一切不可控因素——他人的评价、环境的变化、未来的不确定性——我们就在为自己制造无尽的痛苦。
《庄子》中有一则故事:一位农夫努力灌溉庄稼,却遇到大旱,庄稼几近枯死。邻居说他倒霉,他却平静地说:“旱情非我能控,我已做了该做的,剩下的顺其自然吧。”几天后,大雨倾盆,别人的庄稼因暴雨受损,他的庄稼因前期干旱根系发达反而幸存下来。故事或许经过美化,但传达的道理历久弥新:尽力后的放下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。
为何这个时代尤其需要这种智慧?
在算法驱动的信息时代,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暴露在他人精心编辑的“高光时刻”中。短视频里年轻人一夜暴富的故事,朋友圈里完美无缺的生活展示,都在无形中加剧我们的焦虑感和匮乏感。
这种环境下,“得之坦然,顺其自然”成为一种必要的心理防御机制。它帮助我们区分哪些是真正重要的,哪些只是社会比较带来的虚假需求;哪些可以通过努力改变,哪些应当学会接受。
如何在生活中实践?
设立内在标准:将评价标准从外部转向内部,不盲目与他人比较,而是关注自己的成长与价值观。成功不是单一维度的,定义你自己的成功。
专注过程而非结果:全力以赴地投入过程,但对结果保持开放心态。就像一位园丁,精心培育植物却无法控制天气,我们能做的是提供最好的生长条件。
培养觉察能力:当焦虑和执念升起时,觉察这些情绪而不被其裹挟。冥想、日记或简单的情感标注(告诉自己“我现在感到焦虑”)都是有效的方法。
学会区分可控与不可控: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:“智慧在于区分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,什么是我们不能控制的。”将精力集中在可控领域,接受不可控部分的存在。
培养感恩之心: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事,无论多小。研究发现,定期感恩练习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。
结语
“得之坦然,顺其自然”不是懒散的借口,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智慧。它邀请我们在努力与放下之间找到平衡,在进取与接纳之间保持张力。这种智慧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慢慢体悟。
当我们能够以坦然之心面对得失,以自然之道应对变化,我们便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,找到了一片内心的安宁之地。这片安宁不是远离尘嚣的桃源,而是一种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保持的心灵状态——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,尽力而为,随遇而安。
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最需要修炼的内功。